三种人


世界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:第一种是先知先觉,第二种是后知后觉,第三种是不知不觉。

先知先觉的人的思想通常是超乎他们所在的时代,他们对于生活的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。这种人通常比较痛苦,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,甚至遭到嘲弄和打击;而这种人又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要唤醒身边的人,于是竭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(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个使命是从何而来的),但是经过一连串的打击之后,有些人就可能长叹一声“众人皆醉,唯我独醒”,最后可能抱憾而逝。但是也有些人面对阻碍仍然坚持自己的使命,最终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,对时代产生巨大的推动力。这第一种人在人类的历史上非常少,寥寥无几,而且多为悲剧角色。

第三种人通常不敏感,对于周围的事情也是混混沌沌,不太会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,甚至对于自己做错了的事不太明白,当然对于自己做对了的事也是不清不楚,总之,他们似乎不太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,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。这种人可能很快乐,因为他们做错了事情不会察觉,因而不会懊悔;而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他们也体会不出来,因而不会影响他们的情绪。这种人或者本身是绝顶聪明能做到“大智若愚”,或者本身的确在待人处事上有智力缺陷,只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,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面。通常后者居多,例如电影“雨人”中的主人公。这第二类人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很少遇见,因为即使有,他们可能都生活在特殊的环境当中,受到特别的照顾。

这样一来,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落入第二类当中,而这类人往往是很辛苦很痛苦的。我们没有聪明到能对于生活的理解一清二楚,但是也没有迟钝到毫无觉察的地步。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生活,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洞察又无法达到第一种人的境界,而是经过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犯错误,不断地懊悔,不断地纠正,然后又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。等到我们似乎对于人生和生活有所体会和洞察的时候,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已经快要到尽头了,想重新再生活一次,但是已经不可能了,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。更可悲和可笑的是,这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也在重复着同样的过程,而他们对于我们过来人的劝勉和告诫往往嗤之以鼻,正如我们年轻时对于我们的长辈们的态度一模一样。原来人生以及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如此惊人地相似,只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不原意承认而已,它让我们觉得我们对于人生的体会和理解比别人深,因而把他人最真诚的劝勉也当成是令人讨厌的说教。

为什么人生总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同样的痛苦和挣扎呢?我们怎样才能摆脱人生对于我们的“愚弄”呢?

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和挣扎之后,有人宣告说,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生痛苦,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不够。你想,每天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候,或者每天都为了柴米油盐而算计的时候,怎么能不痛苦呢?所以如果我们的财富极大丰富,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大公社会,人人都是按需分配,不再有缺乏,不再有社会不公,不再有竞争,人人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,自然就没有了痛苦。于是鼓励人们拼命地工作,挣钱,使人类能早日达到大公社会的境界。可是到头来发现,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是没有穷尽的,人类的物欲是无法得到满足的;而且好像人的快乐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东西,虽然与钱有关,但是并不是线性关系。大公社会只是一个乌托邦而已,无法使人摆脱人生的痛苦。

又有人说,人生本来就如此,就应该认命,只能苟且活着。但是,既然人生如此痛苦,与其苟且活着,为什么不一死了之呢?好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盼望:或许明天会好一点; 或许眼前的痛苦是暂时的,很快好日子就来临了;或许……正是这样的对未来的盼望支撑着我们的生活,使得我们愿意选择生,而不愿意认命去选择死。

又有人说,人生苦短,本来如此,所以要及时行乐享受,不要妄活一生。 然而到头来发现,行乐享受之后,人生的苦楚并没有因此而消退,而对于行乐享受却产生了更大的欲望,这种欲望不停地驱使我们去追求更大更深的刺激,甚至以伤害他们为代价。有人说,欲望就像潮水,只要敞开大门,就会一波接着一波,一浪高过一浪地涌进来,漫无边际,无穷无尽。所以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发觉,行了享受不但没有摆脱人生的痛苦,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痛苦,困惑和伤害。

又有人说,我们之所以无法摆脱人生痛苦的羁绊,是由于我们心中各样的欲望所导致的,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和扑灭我们心中的欲望,那么我们就超脱于人生之上,也就不会受到人生的束缚,也就自然不会有痛苦了。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制服心中的欲望,有些人隐居深山野林当中,不受外界的引诱以求不给欲望有生存的环境;有些人苦待甚至虐待自己的身体,告诫自己人生是痛苦的,并以此转移自己对于欲望的追求。可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,我们那种要消灭一切欲望的想法到头来竟成了我们一生的欲望,我们只不过是以一种欲望来代替另一种欲望而已,完全被蒙蔽了。

还有人说,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充满了各样的痛苦,是因为我们前世做了恶而产生的结果。你看,有一些人他们的人生非常顺利,享受荣华富贵,那是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祖宗们前世行善积德的缘故,所以要想脱离痛苦,就必须行善来弥补你所行的恶,你就要常常行善积德,而且下辈子还可以享福。于是人们开始乐善好施,捐钱修庙,烧香拜佛,以求能在今世化险为夷,还能为来生做投资。然而我们很快发现这种行善很容易给我们戴上一个枷锁:一旦我们做了一件错事,或者恶事,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恐惧,会问我们自己:“我做的恶会不会大到抵消我原来所行的一切善?”或者“我所行的善是不是永远都不能抵消我一生中所做的恶?”可惜那些所谓的智者们没有给我们答案,因为他们自己也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,于是他们就说,没有关系,如果你这辈子做的善事不够,下辈子还可以继续,只要你坚持不懈,总有一天你能修成正果。可是,如果你对于今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,对于今生都没有把握,怎么能有信心去相信那眼睛未曾看见的来世呢?

直到如今,人们仍然在努力地寻找。其实,我们真正在寻找的不是什么理论或教条,而是一条通往“世外桃源”的道路,在那里没有痛苦和挣扎,没有人生的烦恼和无奈,只有欢笑和喜乐。但是,这样的家园存在吗?如果存在,为什么人类找了这么久还没有找到呢?

其实,这样的家园曾经存在过,那就是上帝为人所造的伊甸园,圣经《创世纪》中这样记载:“耶和华 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,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。耶和华 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,可以悦人的眼目,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。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。有河从伊甸流出来,滋润那园子,从那里分为四道:第一道名叫比逊,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。在那里有金子,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;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。……耶和华 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,使他修理,看守。”(创2:8-15)可惜这样美好的家园在始祖亚当违背神的旨意而犯罪之后就失落了,因为圣洁的神不能允许罪的存在,所以“耶和华 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,耕种他所自出之土。於是把他赶出去了;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,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。” (创3:23-24)

所以,“罪”是让我们与神隔绝,与伊甸园分离的根源,也是带给我们痛苦和挣扎的根源。因此诗人说:“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,因你的忿怒而惊惶。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,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。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;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。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,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;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,转眼成空,我们便如飞而去。”(诗篇90:7-10)

既然上帝已经把人逐出了伊甸园,又派天使封锁了通往伊甸园的道路,那么人怎么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通往伊甸园的道路呢?又怎么可能自己找到脱离人生痛苦和挣扎的方法呢?唯一的方法就是上帝祂自己为人指明一条返回伊甸园的道路,否则,我们的种种努力都将注定失败。因此,在两千多年前,上帝因着对人的慈爱和怜悯,差派祂的独生子耶稣来的世上,为人们指明了这条道路:“我就是道路,真理,生命;若不藉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”。(约翰福音14:6)。他清楚地宣告,人靠自己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,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他。耶稣在世上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三年的时间,而且他传道的时间仅有三年之久,但是他所行的神迹,所传讲的信息,以及整本旧约圣经关于弥撒亚的预言在他身上的实现,都无可置疑地表明了耶稣是神的儿子的身份,以及他“道成肉身”来到世上的目的“不是要定世人的罪,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”(约翰3:17) ,“叫人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”(约翰10:10)。

耶稣带着神的使命来到世上,向世人宣告: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”(约翰3:16);为了这个使命,耶稣甘愿舍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成为赎罪的羔羊,用他的血洗净了一切信他的人的所有的罪,使得人与圣洁的上帝能够再度和好;并且耶稣死后第三日又复活,使一切信他的人能够依靠复活的耶稣来战胜死亡,并且能依靠耶稣来积极正确地面对人生的苦难,因为耶稣应许说:“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,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。在世上,你们有苦难;但你们可以放心,我已经胜了世界”(约翰16:33)。

我们都属于第二类后知后觉的人,我们会经历人生各样的无奈和痛苦,你知道如何面对这些些无奈和痛苦吗?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,你确定你已经找到了那条通往美丽而永恒的家园的路了吗?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